我国钙钛矿光伏电池科研领域传来喜讯。近日,华东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清洁能源材料与器件团队在《科学》(Science)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据悉,该研究发现了钙钛矿光伏不稳定性的关键机制——光机械诱导分解效应,提出石墨烯-聚合物机械增强钙钛矿材料的新方法。业界普遍认为,该研究成果将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产业化应用提供全新解决方案。 发展前景广阔 相较于晶硅电池,钙钛矿光伏电池具有转化效率高、成本低、轻量化等优势,是极具应用前景的新型光伏技术,但器件的不稳定性是限制其产业化的首要挑战。为提升钙钛矿材料稳定性,业内此前尝试过设计控制材料表面分子结构等多种方法,但仍难满足实际应用需求。 据了解,华东理工大学科研团队制备的太阳能电池在模拟日常使用的强光高温环境下,持续工作3670小时(约153天)后,仍能保持97%的发电效率。 在业内人士看来,钙钛矿电池被业内视作下一代光伏技术,此次技术突破显著提升了其在光照、高温等条件下的稳定性,为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也有多位代表委员特别关注钙钛矿产业。 “我们正站在光伏产业第三次技术革命的起点。”全国人大代表、金晶(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晶集团”)董事长王刚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钙钛矿电池的柔性化、弱光发电特性使其可广泛应用于建筑一体化(BIPV)、分布式光伏等领域,将钙钛矿光伏产业链纳入国家和省级“十五五”规划,是巩固我国在全球绿色能源产业主导权的关键举措。 全国人大代表、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未来五年,光伏行业将以TOPCon技术为主导,HJT和BC技术作为辅助。在此基础上,通过与钙钛矿电池的叠层技术,有望进一步提升光伏电池的效率、生命周期和竞争力。http://www.bj6611.cn/
上一篇: 人人搬家助超千名青年人才实现“安居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