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农业大国,在历史上,最早的农耕文明可以追溯到北辛时期。作为这一文明的发源地--山东,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
若以耕地率排名,山东是全国最高,农业增加值长期稳居中国各省第一位,其农产品出口甚至连续19年领跑全国,占全国的24%。2017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GDP)72678.2亿元,其中,农业增加值4876.7亿元,增长3.5%。
章丘大葱、金乡大蒜、胶州大白菜、烟台苹果……从蔬菜到水果,从经济作物到粮食作物,山东农产品种类丰富,品质优良。而作为我国的粮食主产区,山东粮食产量较高,以小麦、玉米、地瓜为三大主要粮食作物。
新时代需要“新动能”
2016年,人民日报的一位记者在山东某农业大县做调研时,曾发现当地务农的青壮年比例正在下降,50岁以上的老年人成为从事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不仅如此,全县104万亩耕地,流转面积32万亩,2/3以上仍是农户分散经营,缺乏有效的规模化、集约化管理模式。据媒体报道,截至2016年底,全省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只有2600万亩,每个劳动力的经营规模约5.5亩耕地,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种地不挣钱。”这是农民最怕遇见的情况,同时也是让“农二代”涌向大城市讨生活的原因之一。
究其根源,产业结构不合理,没有形成规模化种植,缺少市场化运作,科技要素占比不高等都是导致农业发展难破瓶颈的因素,近年来出现的大白菜滞销、大豆滞销、大葱滞销等现状都体现出一定相似性。
作为山东主栽粮食作物之一的玉米,在种植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在玉米产业中,长年来存在三大痛点:中间商层层加价,信息不对称导致无法按需生产,行业信用状况不佳使供需双方缺乏契约精神。在此影响下,农民种玉米,往往赔多赚少。
2018年,山东省吹响了新旧动能转换的号角,也恰恰是这一年,玉米产业翻开了新的一页。
玉米大户的“新角色”
2019年伊始,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馆驿镇红星村农民刘某成了当地的大红人--他承包的300亩玉米地,迎来了利润提升的好势头。
早在承包之初,情况却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那时,一亩地的盈利仅有200元左右。让刘某的玉米地身价倍增的缘由,来自海尔金控的“产业投行”模式。http://www.bj6611.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