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董事长兼CEO雷军说出这句话的场合,是在今年1月11日的小米集团年会现场。听起来这只是一记针对内部的警钟,没人想到,在5G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前夕的2019年,中国智能手机行业会集体陷入“冬天”最难熬的时刻,尤其是对华为之外的品牌而言,没有哪家敢说“等到明年,市场一定就会好起来”。
市场调研机构Canalys最新发布的2019年第三季度出货量数据显示,华为拿下了当季超过42%的智能手机出货量份额,其余头部品牌均以负增长陪跑。这份报告还显示,期内小米成为出货量同比跌幅最大的品牌,单季市场占有率仅剩9.0%。
手机硬件的销售增长有限,于是这一年里,小米利用自身的品牌力和线上线下的销售通路,对冰箱、洗衣机等越来越多的生活大家电有了兴趣,生态链企业中也陆续出现了独立上市的范例。丰富多样的物联网硬件及生活产品,逐渐组成小米业务增长的“第二曲线”。
2018年上市后至今,小米对外宣布了6轮或大或小的组织架构调整,销售渠道、大家电、人工智能与云计算、互联网商业化、海外市场……许多新业务方向通过事业部制,得以强化落定。为解决国内市场手机业务的销售瓶颈,2019年5月,雷军甚至通过兼任公司中国区总裁的方式“重回一线”。
在业务属性上,小米过去一直试图说服外界自己是一家“以手机、智能硬件和IoT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公司”。相比硬件企业,互联网公司拥有更高的赚钱效率。但投资者对小米的这个自我定义并不认可。目前,小米的总市值在2200亿港元(约合1968亿元人民币)左右,相较去年7月上市时的市值,已跌去一半以上。
对小米而言,2019年确实是掉入手机行业谷底的一年,同时还要不断挤出去年上市时因虚荣心而徒增的估值泡沫。在最难熬的日子里,小米到底要怎么过?技术面对变现命题,现阶段似乎有些无能为力,不过“小米”这个品牌的价值,正在逐步成为这家公司手里最靠谱的筹码。
失落的手机基本盘
小米的生意,始于为安卓系统的智能手机定制操作系统,爆发于自己下场做性价比型智能手机。所以不管是从业务核心还是收入占比而言,智能手机都是小米无法忽视的基本盘。
小米称得上是行业中最“生而逢时”的公司之一。中国市场自2007年之后从功能机大规模转向智能机,这一整体升级过程是行业面临的最大红利窗口。苹果、华为、小米、OPPO、vivo等品牌跳入这个窗口的时间、方式和速度各不相同,因此在早期分化出了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
相较于其他公司,小米发展早期的最大优势,就是年轻品牌与年轻用户形成的紧密关系,以及狠抓“性价比”的卖点。其手机的供应、销售链也建立于这一基础之上,全代工、按需生产、高周转、低库存等一系列创新特点,让小米保持了极高的运营效率。
但上一轮从功能机到智能手机、从3G升级到4G制式引发的换机潮红利终将过去。调研机构的数据显示,自2018年年中开始,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已经呈现出货量增速放缓、消费者换机周期更长、单品消费价格更贵等多重特点,俨然是一个成熟市场。简单说,手机在越卖越贵的同时,也确实是越来越耐用的,这导致消费者不会轻易选择换机。与此同时,5G的商用环境建设刚刚起步,加重了消费者的观望心态http://www.bj6611.cn/